新闻动态​重塑信息科技教育(上)

​重塑信息科技教育(上)

来源:智享云    2020-03-30 16:52:59

原标题:​重塑信息科技教育(上)    

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,20181月,教育部颁布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(2017年版)》。与前一版相比,新版课标在理念、目标、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。


如何把握信息科技教育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?

如何发挥计算思维的育人价值?

如何把握编程教育、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取向?

如何构建信息科技教育小、初、高一体化课程体系?

 

1585558299351749.jpg


熊璋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。863智慧城市(一期)首席科学家。教育部跨世纪人才,全国优秀教师,有突出贡献的回国人员,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、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多种国家和部级奖励。

 

1585558315584076.jpg

 

邵红祥,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,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,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委专家,全国信息学优秀金牌教练,绍兴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,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。出版专著《Python编程入门》,参编新课标教材《数据与计算》《数据与数据结构》。

 

邵红祥:熊教授,您好!很荣幸能跟您对话!您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长期耕耘,取得了不凡的建树,这几年又投身基础教育研究,您作为这次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核心成员,对信息科技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有独到的见解。每次听您的讲座都能让我醍醐灌顶,使我对信息科技教育有更深刻的认知。


1

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


邵红祥:20世纪末开始,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如何操作信息技术工具成为人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,信息技术课程也因此更加关注技能和工具的使用,而普遍存在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,缺乏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来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价值。新颁布的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(2017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新课标》)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,界定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,凝练了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,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。您认为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,应该如何把握信息科技教育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?

 

熊璋:的确,信息社会呼唤信息素养。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审美观、使命观、幸福观、安全观等,而信息素养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更加详细准确地刻画了素养的方方面面。信息素养通常表现为信息获取、信息鉴别和信息利用的意识和能力。对比人文素养,信息素养的本质则包括尊重信息的准确和安全,以及人、信息和社会的和谐;对比科学素养,信息素养的本质则是认识理解信息、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方法、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。本次《新课标》将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描述为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、信息社会责任,显然,在现代社会,信息素养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同等地位。学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,学生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,养成信息素养,从而获得从容感、幸福感、危机感和使命感。你所说的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,这是对信息科技教育的科学本质认识不清的表现。过去的二十年,不管是高中、初中还是小学,都认为信息科技是以下三方面内容:一是操作、实践、劳动;二是编程、平台、工具;三是三维打印、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。然而,所有这些都不能承载信息素养教育,技能应该只是其中很小、很底层的部分,最高层的部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。首先应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,去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最后才是知识和技能。根据《新课标》,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完成两个转变:一是应该在中小学的教育计划中,以及在校长、教师、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,明确信息科技和语数理化生具有同等地位;二是信息科技课程要从重知识讲授、重计算机等工具的利用、重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,转变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综合教育和培养,重视信息科技的科学本质。学校教育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,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,增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。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要求,也是国际发展趋势。


2

新课标中的计算思维


邵红祥:本轮《新课标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。计算思维具有独特性,它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与关键要素,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质量,也给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带来了一道曙光,为改变课程单纯的技能化、操作化指明了方向。计算思维远远不只是围绕计算机编程,也不只是专属于计算机科学家的基本技能,而是建立在实践、工程与抽象等多个层次上的思考方式,在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,计算思维已成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。当程序驱动的数字化工具渗透到人们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时,人们不仅需要具备操作这些技术工具的技能,还需要深层次理解这些技术工具,知道它们的工作方法和应用流程,及其背后的逻辑与结构,甚至可以重构设计。

在教学中,受多年来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使用教学惯性的影响,有部分教师把计算思维的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。例如,教学生使用某种电子地图,事实上,只要输入起始位置和目的地位置,电子地图就可以给出参考的交通线路,或提供导航等功能,这是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,与是否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思想方法毫无关系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学会使用电子地图,与培养计算思维是没有关系的。而如果在使用电子地图时,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基于计算科学的思考,设想该系统的计算模型,猜测该系统的核心功能和主要算法,甚至提出某种功能的优化,并通过一些参数的输入来测试与验证自己的猜想等,这就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,也就是说要鼓励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,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创造实践。

 

熊璋:如你所说,计算思维对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确实很重要。教师在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时,首先要深刻理解计算思维的内涵。计算思维的内涵有三个层面:一是自觉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;二是对问题的抽象、建模,运用合理的算法求解问题;三是能够应用到其他同类问题的求解中。如你所举的例子中,若仅学会使用电子地图,没有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思考方法,就谈不上计算思维的培养;若思考电子地图的工作原理、算法优化等,就会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。因此,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的思维,它是面向所有人的思维,与计算机的程序无关,与计算机的操作无关,与计算机的编程能力无关。它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,而且不仅仅是人在计算时候的思维。

例如,有一摞照片散乱地放在抽屉里,如果需要查找一张去年在天安门前拍的照片,有时翻遍整个抽屉可能都找不到。但是,假如先将所有照片分成家庭工作两类,家庭类又分成父母”“自己”“爱人”“小孩,又将自己类按不同的年份分类等,此时要找自己去年的照片,只需要按照家庭”→“自己”→“对应年份的路径查找,这其实就是基于结构的查找,这种思维与计算机的操作一点关系都没有,但它属于计算思维的范畴。同样是在一摞照片里,要找一张去年在天安门前拍的照片,若将它摊开在一张很大的桌面上,你可能一下子就会找到。但若没有足够的空间摊开,你可能会一张张地找,所以,前一种方式就是空间无限大,时间比较短,后一种方式就是空间无限小,时间比较长,这就是时空变换,属于计算思维的范畴。其实,在桌面上摊开找就是并行,一张张地找就是串行。因此,计算思维是人的综合性品质的一部分,它是面对复杂场景、复杂问题时的思维。从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到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,在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、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。计算思维的要素有很多,如形式化、模型化、自动化、系统化,抽象、建模、表达、交流,流程、顺序、分支、循环,迭代、递归、发散、收敛,反馈、优化等。教师在计算思维教学过程中,要重点把握三个环节:一是分析问题环节,做好问题的界定、抽象和建模;二是求解问题环节,做好综合资源,寻求合理算法;三是迁移应用,做好同类问题的解决,充分发挥计算思维的育人价值。


THE END
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新闻客户端自媒体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新闻